企业文化
CULTURE
CULTURE
自幼酷爱红薯的两位小朋友,无疑已成为婆婆心中永恒的挚爱。秋日丰收时节,红薯满地跟宝贝般一一到手,婆婆更是日日变换着花样,将这美味端上孩子们的餐桌。晨曦微露之时,婆婆已先行洗净切块,搭配小米慢慢煮成稀饭。那些炖的软糯的红薯块,充分吸取了米汤的精华,香气四溢,弥漫整个屋舍,使得一家老少皆陶醉在这红薯的醇香之中。

上个周末的黄昏,女儿喝着稀饭,俏皮的指着碗里的红薯块问:“奶奶,这甜甜的红薯,是从树上摘下来的吗?”婆婆闻言开怀大笑,轻轻抚摸她的头顶说:“小傻瓜,红薯可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呢。刚好红薯成熟期,等周末,让你妈妈带着你们去亲自看看红薯长啥样。”女儿的眼睛瞬间绽放出光彩,拉着我的手不停念叨:“妈妈,周末一定要带我和哥哥去!我要看看红薯在泥土里是躺着还是站着!”
终于盼到周末,我带着满是期待的孩子,如约来到朋友家的红薯地。刚到田埂边,俩小孩就迫不及待的跑了过去,蹲在地里盯着满地的红薯藤发愣,女儿皱着小眉头回头喊我:“妈妈,这里全是绿叶子,没有红薯呀!是不是我们来错地方了?”

朋友笑着走过来,递给孩子俩小铲子,说:“红薯呀,是个‘害羞’的小家伙,专爱躲在泥土里生长,得咱们亲手挖,才能把它找出来。”在朋友的指导下,女儿先顺着藤蔓的根部找到粗壮的茎,再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在周围扒土。一开始没掌握技巧,要么一铲子下去铲断了藤蔓,要么挖得太浅,连红薯的影子都见不着。试了好几次,女儿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,有点泄气地把铲子往旁边一放:“妈妈,挖红薯比吃红薯难多了,我挖不到。”
我蹲下来,拿起她的小铲子,指着不远处的一根藤蔓说:“你看,就像奶奶煮红薯稀饭,得慢慢熬,红薯才会软乎;挖红薯也一样,得顺着根须的方向,轻轻扒开泥土,多一点耐心,它就会露脸啦。”这次,女儿耐着性子,跟着我一点点扒土,当看到泥土里露出红薯的一角时,她激动得小声喊:“妈妈!我看到了!是红薯!”再往下挖了几下,一个比她脚掌还要大的红薯终于被她挖了出来,她举着带泥的红薯蹦跳着,声音里满是雀跃:“我挖到红薯啦!原来它真的躲在泥土里!”儿子这时也凑过来,喊着我说“妈妈快看,我挖到一大窝红薯了!”我们几个也在儿子的呼唤中看向挖好的红薯坑,哇,居然串着三个大小不一的红薯,像三个紧紧抱在一起的小胖子。

在那个金色的午后,我们满怀喜悦地收获了两大袋红薯,孩子们的鞋子和衣衫上都染满了泥土的痕迹,他们的笑声却纯净而欢快。归途之上,女儿兴奋地向我叙述着挖红薯的点点滴滴,她突然感慨道:“妈妈,我现在终于明白了,奶奶蒸的红薯和煮的红薯稀饭,原来需要从春日里种下希望,等到秋光乍泄之时才能收获这饱满的果实。洗净泥土,蒸熟煮软,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易。”她的话语触动了我,让我意识到,挖红薯的过程,恰恰映照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真谛。

夜幕低垂,我们回到了温暖的家中,婆婆已经将我们带回的红薯蒸熟,香气尚未出锅便弥漫了整个屋宇。女儿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,然后细心地分给我一半:“妈妈,亲手挖出的红薯,味道比市售的更为甘甜。”晚餐时分,儿子也慷慨地将红薯的一半递给婆婆:“奶奶,这是我和妹妹辛勤劳动的成果,请您品尝,它比往昔更加甜美。”

望着这一幕温馨的场景,我恍然大悟,这次挖红薯之旅,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果实的甘甜,更让他们领悟了付出与坚持后的收获。这从泥土中汲取的智慧——不躁进,耐心坚持,明白耕耘之艰辛,将会如同这诱人的红薯香,默默植根于孩子们心田,伴随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。正如在日常生活中,婆婆烹饪的每一桌佳肴、我们渴望守护的每一份温情,都需要我们倾注心力;在工作中,我们追求的每一个目标,亦需如挖掘红薯一般,沿着正确的路径探寻方法,以恒心与毅力去坚守,方能品尝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“甘甜”。(嘉惠公司:雷雨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