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文化

CULTURE

学习园地

当前所在页面:网站首页 > 企业文化>学习园地

暖柿忆旧年


在故乡那幽深山沟的半山腰,花椒树旁,一株柿子树斜逸而出,枝条横斜伸展至半空之中。每至霜降之际,爷爷便会搬来旧木梯,轻轻地架上,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染上红晕的柿子采摘下来。我则静候于树根之下,双手捧着拾取落果,偶尔忍不住偷尝一口,那涩意便如电流般激荡,令人蹙眉,连舌尖都似乎麻了一般。此时,奶奶早就已备妥陶罐,细心地将柿子一个个安置其中,再倾入那晒得温热得井水,扣紧木盖后,她便笑眯眯地说道:“耐心等待三天,待水将涩意融化,便是我们丫头解馋之时。”

图片4

柿子就位之后,我就蹲在柿子罐旁守着,一会儿摸摸罐身,一会儿侧耳听里面的动静。奶奶坐在门槛上择菜,跟爷爷念叨:“这柿子得用温度刚刚好的水来暖,自来水太凉,暖不透,涩味去不干净。爷爷则笑盈盈的看着我说:“这丫头,静等着柿子熟透”。三天一到,天刚亮我就拉着奶奶去掀盖子。木盖一打开,水汽裹着柿子的清香涌出来,原本泛青的柿子,表皮变得透亮,捏起来硬邦邦的,却没了之前的涩味。奶奶拿出一个擦干净递给我,我咬下一大口,脆生生的果肉在嘴里炸开,甜得清清爽爽,连带着井水的温润都留在舌尖。爷爷凑过来,也拿起一个,边吃边回忆:“我年轻时没耐心,摘了柿子就直接烤,结果烤得黑乎乎的,又苦又涩,哪有你奶奶这手艺。”奶奶笑着瞪他一眼:“暖柿子得等,跟养我们这碎女儿一个理儿,急不得。

图片2

后来我才知道,这温水暖柿的法子,是奶奶跟着她的老父亲学的。烧开的水放了之后,刚好能慢慢分解柿子里的涩味,又不破坏那份脆劲,比市面上泡石灰水的柿子,多了股自然的清润甜。有一年我实在馋得紧,没等够三天就偷偷掀开陶罐,捞起一个咬了口,涩得我直吐舌头,眼泪都快出来了。奶奶听见动静过来,没骂我,只是笑着重新添了温井水,摸了摸我的头说:“再等两天,好东西都得耐着性子,就像等柿子树结果,得盼着春发芽、夏开花,才能等到秋结果啊。”那两天,我乖乖守在旁边,再没敢碰陶罐,直到奶奶说“能吃了”,才终于尝到了那份等出来的脆甜。

爷爷奶奶走后,去年秋天我回了趟老家。柿子树依旧枝繁叶茂,青红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,风一吹就轻轻晃。我找出那只旧陶罐,温了水,把刚摘的涩柿子一个个码进去。三天后掀开盖子的瞬间,水汽漫上来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,爷爷站在木梯上摘柿子,会特意挑最红的软柿子扔给我;想起奶奶递柿子给我时,指尖带着晨露的清凉和阳光的暖;想起我们三个坐在小木桌前,边吃柿子边聊天,风里全是甜丝丝的味道。

图片3

时隔经年,前几天趁着假期回老公老家,他带着我和孩子爬上山坡——那里长着一片野生柿子林,青红的柿子挂满枝头,伴着雨水的淅淅沥沥落下,风一吹就簌簌晃。混着雨点簌簌下落,孩子兴奋地拿起勾叉,老公则搬来石头垫脚,小心地把泛红的柿子摘下来,叮嘱孩子“轻一点放,别碰坏了”。我蹲在旁边捡柿子,恍惚间想起小时候,爷爷也是这样,把最红的柿子先递给我。那天我们每个人手上挂满了柿子,孩子的小手上混合着雨水沾了柿子的绒毛,却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。

图片1

回家路上,老公就仔细的问婆婆,暖柿子的法子:“妈,水温要多少?用不用每天换水?”身边婆婆的声音细细碎碎,他听得认真,还特意让我记在手机上。问完后,按照婆婆说的,把烧好的温的水倒进一个密封的透明桶里,再把柿子一个个轻手轻脚码好,盖紧盖子。孩子学着我的样子,每天蹲在旁摸一摸,奶声奶气地问:“爸爸,柿子什么时候能吃呀?”老公就笑着揉揉他的头:“等三天,就像姥爷姥姥当年等你妈妈长大一样,好东西都得慢慢等。”

三天后,孩子一早就拉着我们去掀盖子。老公小心翼翼打开桶盖,水汽裹着熟悉的果香飘出来,原本泛青的柿子变得透亮。他先拿出一个擦干净,递到孩子嘴边,又给我递来一个。我咬下一口,脆甜的果肉在嘴里散开,和小时候奶奶做的味道一模一样。孩子吃得满脸都是汁水,老公笑着拿纸巾帮他擦嘴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我们仨身上,暖融融的。

现在冰箱里,放着老公暖好的脆柿。每次咬下一口,都像握住了两段重叠的时光:一段是老家柿子树下爷爷奶奶的笑容,一段是老公老家山坡上,他和孩子摘柿子时的身影。原来那些藏在柿子里的爱与耐心,从来都没有消失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从奶奶的陶罐,传到了老公的温柔里,暖着我和孩子的岁岁年年。嘉惠公司:雷雨莎



上一篇:秋晨
下一篇:携子游都江堰

Copyright @ 嘉德信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西安嘉德信环保(集团)有限公司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6号

陕ICP备20004405号-1

CopyRight © 西安嘉德信环保(集团)有限公司 .All rights reserved